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军史上的今天
军史上的今天1月17日
时间:2023-01-17 09:05 星期二 来源:军友网综合
【 字体: | |
收藏:
分享到:
|
|
  •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xLzE2LzEwMDQ2NDAyX3BuZw==

    1933年1月17日 中共发布宣言 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xLzE3LzEwMDQ2NDkxX2pwZw==

    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瑞金叶坪)

    1933年1月17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军队共同抗日宣言》。

    同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写了一封《给满州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州的现状和我们党的任务》,其中决定了党在满州群众运动现阶段的总策略方针: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

    1939年1月17日 中共中央中原局派李先念率部挺进华中敌后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xLzE2LzEwMDQ2NDAzX3BuZw==

    1939年1月1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派李先念率部挺进华中,打开了华中敌后抗战的新局面。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新成立的中原局决定派遣精干人员挺进华中敌后。

    李先念,湖北黄陂人,红四方面军重要领导人,历经鄂豫皖地区三次反“围剿”,四方面军长征,西路军远征等重大战役。丰富的革命履历及长期战斗在鄂豫皖的优势,使李先念成为挺进华中敌后的不二人选。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xLzE2LzEwMDQ2NDA0X3BuZw==

    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带领一百六十多人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中原局驻地确山竹沟出发,向武汉外围敌后挺进。1939年6月,李先念同鄂东地区党组织召开养马畈会议,决定整编豫南和鄂东党的武装,成立新四军鄂豫独立游击支队。

    独立游击支队一经建立,就指挥所属4个团队深入鄂中、豫南、汉水和淮河两岸地区,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制造竹沟惨案,中共中央为打退国民党制造的反共高潮,撤销鄂豫皖、豫鄂、鄂中三个区党委,成立统一的豫鄂边区党委,并统一整编豫南、鄂中、鄂东三区武装为六个团队,建立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纵队司令员,朱理治为政治委员。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xLzE2LzEwMDQ2NDA1X3BuZw==

    1940年1月,李先念指挥纵队主力,3次出击盘踞大小悟山的程汝怀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皖南事变后,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5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委。5师成立后,即以战斗姿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进一步开辟直逼武汉的汉阳、孝感、黄陂游击区。1942年12月,日军以第3师团全部,第40师团一部及伪军共万余人,分14路合击第5师机关所在地大小悟山,第5师趁敌尚在运动之际,迅速冲出包围圈,粉碎了敌人的扫荡。1943年鄂西会战之际,第5师深入日军敌后,建立以洪湖为中心的襄南根据地,并以此为跳板,挺进洞庭湖与桃花山,开辟湘北敌后根据地。

    1944年,随着国民党军在豫湘桂战场的失利,新四军第5师派一部北上开辟河南新区,主力坚持大小悟山根据地,同敌顽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直到抗战胜利。

    李先念挺进华中后,开辟了以鄂东大悟山为中心的纵横千里的根据地,从敌寇手中收复国土九万余平方公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6年1月17日 歼-7首次试飞成功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xLzE2LzEwMDQ2Mzk5X2pwZw==

    1966年1月17日,沈飞公司研制生产的歼-7战机在首席试飞员葛文镛的驾驶下首飞成功。在完成试飞性能科目后,歼-7战机还来到渤海海域上空,进行了包括航炮和火箭在内的空射试验。

    /a/L2NvbnRlbnRfZGV0YWlsLzIzLzAxLzE2LzEwMDQ2NDAwX2pwZw== 

    歼-7战机是我国首款两倍音速歼击机,共有两万多个零部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达到两百多项之多,是新中国自歼-6以来最复杂的航空系统工程,标志着我国在当时拥有自主生产世界先进二代机的能力。歼-7战机外观设计紧凑、轻小灵活,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使用维护简单的特点,曾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



责任编辑:谢劲
点赞: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