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0年6月3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等电
1940年6月3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粟裕、张震等电。电报指出:在整个中原形势下,打运动战的机会是很多的。但要有耐心,要多方调动敌人,方能创造机会。最近时间内,陈士榘、唐亮需要协助刘邓作战。只要刘邓能打一二个好仗,局势就会开始起变化。因此你们到达适当地区后,不是休息三天,而是休息半月左右,全军精心研究技术战术,养精蓄锐。即使有打小仗的机会,主力也不要去打。等候刘邓对张轸作战完全结束,陈唐到达陇海汴徐线附近并休息若干天恢复疲劳之后,再采取调动敌人之行动,于运动中歼灭敌人。在打五军、七十五师等部时,不要企图一次打得太多,要说服干部不要急于求赫赫之名,急于解决大问题,而要坚忍沉着,随时保持主动。这封电报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1941年6月3日
▲刘少奇、陈毅致电新四军、第三师,下达反“扫荡”的方针与作战原则,并对5月31日电进行了补述,以唤起严重注意。指出:“对此次反‘扫荡’应确定为全党的任务,应团结党政军民作大的运动”;“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与人民武装三者互相依靠,互相配合”;“主力应采取敌来不迎,敌去必送的战法;游击队应采取就地游击,就地纠缠的战法;人民武装应采取空舍清野、破坏道路、配合作战的战法”。
▲陈毅、刘少奇、赖传珠电示新四军第二师津浦路东反“扫荡”的战术原则:坚持自己阵地,使日寇“扫荡”得不到任何成效;以避免主力战,保持有生力量为原则,选择安全地区,作灵活的避战转移,敌来不迎,敌退才送;地方部队分散采取就地游击、就地坚持的办法,完全用便衣活动的方式;人民武装应采取空舍清野、破坏、扰乱、配合作战的战法。“三方面密切配合,即可胜利”。
▲敌伪步、骑、炮兵约300余人占领帜头桥,企图向马坝、木店等地“扫荡”,与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第十团、第二营遭遇于车棚,激战4小时,盱城敌伪500余人赶来增援,遭第十团第三营侧击,敌溃退盱城,我收复帜头桥。是役毙伤敌铃木司令以下50余人。
▲新四军第七师第十九旅第五十五团第三营一部在铜(陵)繁(昌)边朱村、干塘附近与长龙山之敌30余人遭遇,激战2小时,敌向长龙山溃退。是役毙敌5人,伤4人。
1942年6月3日
▲陈毅、曾山、赖传珠电示粟裕、陈丕显、谭启龙:谭启龙率张文碧、刘亨云及由一师抽出的一批中、初级干部即赴浙东,由谭启龙、张文碧、刘亨云组成浙东行动委员会,书记谭启龙;并指出浙江党与部队目前工作方针是争取新生的有利时机,扩大与发展武装,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粟裕向新四军第十六旅发出应乘机向南开展工作,积极团结广大群众,发展顽占区的秘密工作,并力求开展统战,同时应提高警惕,免遭顽方突袭。在自卫原则下,可进行局部反摩擦,但不应造成全面进攻,以免政治上遭受损失,对浙西正面应即派得力干部前往开展工作,并求得与浙东联系的指示。
▲新四军师第三旅第七团在苏中海门县斜桥地区伏击三阳镇出犯之敌,毙伤日军警备队队长新野以下70余人,伪军100余人,俘日军3人,伪军30余人。
▲新四军第五师师部、第十三旅旅部及第三十七团在鄂中京山县大山头地区粉碎日伪军1000余人的袭击,毙伤日伪军30余人。
▲新四军第二师第十七团进击仪征东南十二圩,毙日军小队长以下5人,伪军100余人,伤敌军翻译1人、伪军28人,破坏桥梁1座。
1943年6月3日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二十团、淮海军分区第三支队在沭河以北的沭赣公路南段及两侧向敌发起进攻,首克沭赣路上重要据点(沭阳)万匹。毙伤伪军20余人,俘伪中队长以下80余人。 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特务营,攻克万匹东南的大房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