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26年7月9日 誓师北伐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两天后,北伐军的先头部队叶挺独立团攻占了长沙。然后向武汉进攻。一路上,迅猛发展的农民运动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战争。在湖南、江西、湖北,农民运动越来越引人注目。这是支援北伐战争的农民自卫军。
到11月,基本消灭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势力。在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屡破强敌。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等省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929年7月9日 中国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创建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鄂西苏区除洪湖红六军之外,还有鄂西长阳县的红六军。长阳红六军是一支以土家族优秀儿女为主体的正规红军武装,也是中国红军史上第一支少数民族红军。1929年7月9日,长阳县委在西湾召开工农群众大会,正式宣布武装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支少数民族红军约1000人,400余支枪,编为1个师,下辖3个团,为坚持当地的武装斗争,巩固鄂西苏区做出了贡献。
1940年7月9日
▲中共中央中原局转中共中央,陈毅8日致中共中央中原局电,报告郭村战斗简况及部队行动的建议:苏北叶、管部击破两李,战斗8天,共歼三个团,其余十个团均被击退,两李已无进攻能力。“此次战斗证明,历来对两李上层的路线是正确的”。建议五支队东进部队田(文扬)大队(田任政治委员的苏鲁豫支队大队)迅速经天长、仪征开往泰州附近郭村与我们会合,以便作第二次发展计划。八路南进支队及张爱萍部应以游击形式,向淮安、淮阴以东发展,牵制韩部,要求“五支队东进部队归此间统一指挥”。
▲叶挺与专程到重庆迎接叶挺的袁国平离开重庆,于月底返回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
1941年7月9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发表谈话,驳斥国民政府军委会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在《第四年抗战经过》一文中所谓“新四军违抗命令,不遵调遣,蓄意破坏抗战局面,破坏抗战阵线,故下令解散”等谰言,要求国民政府站在抗战立场,罢免何应钦,迅速解决新四军问题,以利团结抗战。
▲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撤离盐城,10日,转移至建阳县湖垛镇(今建湖县建湖镇)。8月,转移至阜宁县周门、陈集、夸周一带。
▲由“皖南事变”部分突围人员在濂坑组建的支皖南新四军游击队,首战一举打下旌德庙首乡公所。战后,游击队留作泾旌太中心县委武装,队长刘奎,指导员李建春,后称黄山游击队。
1942年7月9日
▲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有一点须与你商酌,即是山东的重要性问题,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我们的方针是极力团结国民党,设法改善两党关系,并强调战后仍需合作建国,因此就需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需集中到华北去,甚至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需集中到东北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故掌握山东及山东的一切部队,造成新四军向北转移的安全条件,实有预先计及之必要。
1943年7月9日
▲新四军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四十八团各一个连夜袭丹阳县西丁家铺伪军据点,战约20分钟,歼灭伪军70余人。
1944年7月9日
▲陈毅关于新四军准备向河南、江南发展致电饶漱石、张云逸、赖传珠:中央前后两电,一要四师派队越路(指安徽淮河以北津浦铁路)西进,争取涡阳、蒙城等地工作的发展;一要五师向河南和湘鄂赣边作各种发展的准备,请将第四、五两师具体部署及当面情况查明报告中央。“目前金华敌人西进,与粤汉路南下之敌人呼应,同时粤北及北海敌军亦同时发动,此为敌几年来大规模的进攻”。“我军对河南全省的发展,对湘鄂赣边的阵地,均必须先机争取”。“中央已令一二九师由太行派队渡河到豫西打游击;令冀鲁豫派队加强水东(指河南省新黄河以东的睢县、杞县、太康、淮阳等县地区),在开封、郑州以南沿线发展游击;五师任务则是向北发展河南,向南发展湘鄂赣边”。“根据情况的演变,在敌将浙赣路打通之日,七师、六师和浙东部队,必须负责争取江南,包括皖南、赣东北、天目山、浙西、浙南等地的发展”。
▲中共苏皖区委、新四军第十六旅联合召开直属机关排以上干部大会:吴仲超传达华中整风会议的总结;成立旅直属机关学习委员会;对直属机关的整风学习作出部署。
